那么什么是“理性饮酒”?在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中,“理性饮酒”又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推广“理性饮酒”?对此,新华网采访到了国际酒精科学与政策研究专家Marjana Martinic,听她解读新消费环境下,“理性饮酒”的新内涵、新发展、新思路。
国际酒精科学与政策研究专家 Marjana Martinic
“理性饮酒”概念广泛
当社交场合的酒杯频频举起,我们该如何才能平衡社交、情感与健康?
国际酒精科学与政策研究专家Marjana Martinic表示,理性饮酒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一方面,对个人来说,理性饮酒是指了解你与酒的关系,这同时意味着,遵循饮酒指南和饮酒限量。
目前世界各国制定的“饮酒标准”不尽相同。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中提到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另一方面,理性饮酒 不仅指饮酒不应该伤害自己,也包括不要对别人造成伤害。因此有节制的饮酒,除了不能对自身造成伤害以外,也包括不能有其他的有害饮酒行为,如酒驾等可能会伤害别人的行为。
同时,她还强调,宣传理性饮酒并不等同于宣传饮酒的必要性。
我国“理性饮酒”的概念自2008年由中国酒业协会提出。2015年开始,全国理性饮酒宣传活动每年举办,这也使得“理性饮酒”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年轻消费者重塑“理性饮酒”新风尚
强化理性饮酒的观念应更侧重于年轻群体,因为他们的行为习惯最易塑造。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爱卫健促指导部主任、主任医师、健康促进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魏晓敏主任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随着理性饮酒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对于年轻一代消费者来说,很容易与理性饮酒理念产生共鸣。
“在中国交流一周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理性饮酒在中国正在被深度推广。我也观察到在中国饮酒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当中,适量的意识明显。”Marjana说。
在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的基础上,这一现象主要是基于公众健康安全意识的提升以及年轻人饮酒方式与消费行为的转变。
年轻人的饮酒文化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交软件兴起,线上交流成为年轻人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饮酒仍是社交中的重要媒介,但当下年轻人饮酒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社交与应酬场景。
“传统的酒桌文化中的‘干杯’等豪饮行为在年轻群体中已然不再流行。年轻人拒绝无意义拼酒转而关注饮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饮酒方面更加理性。同时,在智能手机的升级,网络的不断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改变,线上交流变得更加频繁。线下交流的减少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年轻人减少了饮酒。”Marjana说。
给到消费者准确的信息 强化“理性饮酒”能力
但是,公众目前对理性饮酒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何能让人们更好地接受理性饮酒?
“我们应该确保消费者能接触到准确的信息,他们能了解与饮酒相关的科普资讯。”Marjana提到,目前很多国家有“标准杯”或者“标准饮用量”的概念,意思是酒精克数含量的标准,比如一大杯啤酒、一小杯白酒、一杯红酒等酒精含量是多少,方便消费者了解他们饮用的酒精饮料中含有多少个“标准杯”的酒精,从而计算自己的酒精摄入量。
同时,Marjana也发现,“在中国,‘理性饮酒’的宣传中并没有将酒精刻意与其他事情区分开,而是将这类建议和信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大背景之下来讨论,让人们能将这类信息与日常生活融合。这种方式能让消费者觉得这类科普信息真的有用,这类指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性很强。”
此外,为了减少过量饮酒引发的公共健康问题,加深“理性饮酒”理念向社会渗透,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帮助消费者习得“理性饮酒”的能力。而这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分享、概念的普及以及宣传方式的创新。
理性饮酒不只关乎个人,也关乎整个社会。政府颁布相关政策和饮酒指南等方式支持理性饮酒,还是相关研究人员深入研究饮酒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向公众科普理性饮酒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同时,酒水行业也应通过分享更多的信息、肩负社会责任感,支持理性饮酒的理念。例如,中国酒业协会成立了酒与社会责任促进委员会,积极推行禁止未成年人饮酒、禁止酒驾和过量饮酒等行为。
“过量饮酒会带来风险和伤害,作为酒水消费市场的核心主体,企业希望他们的用户或者是消费者不要滥用他们的产品,还是希望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来进行消费。不少酒企正不断探索并大力推行倡导理性饮酒文化的多元策略。例如,国际烈酒集团帝亚吉欧升级推出‘理性饮酒DRINKiQ’微信小程序等,都可以提供这样的帮助,给到消费者更多更全面的信息。”Marjana表示。
标签: